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公告 > 新闻媒体

民政部门欲引进新技术 骨灰二次燃烧可成“生命晶石

来源:念恩生命     时间:2016-05-18     次数:

多年前,殡葬专家就曾预言上海将面临“墓地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沪上公墓纷纷启动了“节地模式”,墓地的面积也越来越迷你,节地葬和传统葬的价位可以相差几十倍。据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按照上海“十三五规划”,今后50%骨灰将采用占地0.2平以下的节地葬模式。

早在10多年前,国外就开始流行将骨灰二次燃烧变成生命晶石的技术。记者日前独家获悉,上海民政部门正在悄然调研生命晶石的可行性方案,目前调研已经进入尾声,意欲明年上半年在益善殡仪馆试点。如果试点成功,市民将可以不再选择墓葬这一“华山一条道”,也不必再在清明冬至跟着百万祭扫大军远赴墓园祭扫了,在家或者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追思故去的亲人。据了解,这兴许将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墓价高 市民无奈选择节地葬

最近辛女士前往青浦的一家公墓咨询墓价,意外得知最便宜的传统墓也要几万元,如果做成艺术墓,则价格高至几十万元。看到她犹豫不决,业务员建议她购买树葬、花坛葬、壁葬等节地葬,最便宜的只要2800多元,最贵的也不过一万元左右。看到价格相差悬殊,辛女士动摇了,打算和家里沟通下再做决定。

无独有偶,日前,上海节地生态葬推进会暨集体安葬仪式在松鹤园举行。当天,家属们为20位逝去的故人举办了节地生态集体安葬仪式。虹口区凉城街道水电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魏萍介绍说,和早些年的观念不同,现在居民越来越能接受环保节地葬。

“现在墓价太高,承受不起,买墓也开始趋于理性。”市民李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譬如他在松鹤园买节地环保葬式只要3800元/穴,但如果买传统墓可能价格要翻十几倍。“墓地大小和对亲人的思念是否真切无关,节地葬也挺好的。”

记者了解到,早在10年前,业内专家就提出了“死墓危机”的现象。据上理工教授、殡葬权威专家乔宽元分析,现在上海60%的经营性公墓和90%的公益性公墓均面临无法再维持原有的葬式和葬法的局面。

乔宽元指出,除了将墓地面积越做越小,公墓也有意识地采用价格杠杆,利用市场规则让市民选择节地葬。“现在有的高价墓一平方10万以上,三人穴要价40多万。老百姓关注环保节地在其次,价格因素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为何现在情况没有糟糕到无地可葬的境地呢,这是因为上海的公墓节地生态葬的觉醒抬头,快速推广这一葬式。按照规定双穴不能超过3平米,但现在一些公墓将双穴做到了最小0.5平米。”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上海已经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葬式调整的规划,达到了“70282”,即传统葬式、节地葬式、不占土地的海葬分别达到70%、28%和2%。

记者随机采访了沪上一些公墓,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尽管节地葬价格很便宜,但却是他们这些年力推的葬式。松鹤园总经理林根介绍说,到目前为止,选择节地生态集体葬的家庭已有123户。很多客户看中了节地葬的高性价比。

“我们十几年前就在全市首创节地葬式了,我们墓地占地800亩,20年来出售的墓地占总面积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经理伊华告诉记者,为了应对危机,他们要求每年的生态节地葬占到60%,价格从800多元到2万多元不等。

伊华认为,眼下市民对选择节地生态葬的响应度越来越高了,考虑到消费成本投入,开始理性对待购墓行为。“所谓的花坛葬、草坪葬其实是低价不低质,墓地周边都是绿化环绕,对于上海人而言他们更能接受海派的东西。”伊华认为,对亲人的纪念程度和墓碑大小没有太大关系。“对市民来说,节地葬既环保又便捷。对公墓来说,也乐于薄利多销。”

沪上另一家大型公墓滨海古园则从2007年开始推广节地的集体葬礼,主打文化牌。今年12月12日,古园刚刚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音乐集体葬礼。该墓园总经理林毅表示,这些年,市民的意识也越来越与时俱进,从以前一味追求给过世亲人买大墓到现在通过参加有文化符号的祭扫活动,对亲人进行追思。“譬如这次音乐葬礼,十位逝者在家人的陪伴下、在舒缓的乐声中到另一个世界。希望这一新型文明的现代葬礼可以被市民接受。”

生命晶石明年考虑在沪试点

节地葬再节地都会占用墓园的一席之地,能否有更多元化的选择,甚至让市民能实现居家祭扫呢? 青年报记者日前独家获悉,民政部门正在悄然调研生命晶石项目,把人骨灰二次高温燃烧后再缩减三分之二体积,若成,将进一步推进申城的殡葬改革。

“没错,这一项目在调研阶段,争取明年上半年在上海落地,它的好处是老百姓今后可以选择居家祭扫了,不必再百万大军涌向公墓,挤在清明冬至几天里了。”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何兆珉昨天向记者证实了这一计划。

记者了解到,生命晶石的形成需要1800~2000° C的高温燃烧,让骨灰呈现熔融状态。然后放进事先做好的模具里,一点点变小,自然而然凝结为晶状的球体。一具骨灰需要约6个模具,燃烧后约形成数百粒晶石,每个晶石约有一角硬币大小。生命晶石比原来骨灰的容积减少了三分之二,达到了骨灰减量的效果。

“现代人的骨灰颜色不同,因为逝者生前吃药的成分不同,所以骨灰有的呈粉红色,有的是绿色、黄色等。像琉璃一样的晶体可以放到琉璃罐里。”何兆珉介绍说,生命晶石在韩国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因为要引进韩国的机器,需要量身定做。具体的成本还未完全核算出来,但普通老百姓肯定能承受。

“我们接触过意大利、荷兰将骨灰提炼成钻石做成戒指的技术,需要几百万。提炼生命晶石的价格现在还没有定价,预计可能在一两万元区间。我们将考虑明年上半年率先在益善殡仪馆试点,如果效果好,这一新模式将有望覆盖到全市。”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倡导错峰祭扫。无论生命晶石能否被市民接受,我们都会试点,切实为生态殡葬做些事。现在调研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何兆珉表示,市民将先人的晶石放在琉璃罐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市民可以选择不买墓,实现居家安葬,做成饰品随身携带,放在家中或者庙里等。

“不是说我们推了生命晶石,市民就会排队去尝试。我们要做的是给老百姓多种选择。为了推行节地意识,我们这几年不断地在做一些创新。如果现在不作为,明天不作为,后天可能就真的无地可葬了。”何兆珉表示。

记者了解到,生命晶石对于大陆来说是全新的事物,但在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早已有之。上理工教授、殡葬专家乔宽元介绍说,生命晶石技术最早是十多年前美国开始启用的,后来相继传到了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等。“台湾的墓价很高,四五十万乃至百万一平的不稀奇,生命晶石在台湾的价格从几千到6万元人民币不等。出于价格的考量,会有人愿意尝试。”

墓葬习俗沿袭几千年难改变“我们在前期调研时发现很多市民都能接受生命晶石。就拿我们家来说,我孩子根本不认识他的奶奶,也未必会专程去墓地。但如果家中有生命晶石,则祭扫起来方便得多。”何兆珉说。

那么,市民和专家对生命晶石的真实态度是怎样的呢? 记者对7名70后80后90后和3名50后60后开展了微调查。其中,大部分的年轻人表示能接受生命晶石。70后陆先生说,“我想替我妈妈好好活,带她去生前没有去过的地方玩。”80后白领袁先生表示,若你和亲人很有感情,会希望将和他关联的东西带在身边,可以时时想起,算是一种念想。50后方女士表示,这种形式挺好,现在的小辈那么忙,自己百年后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大老远跑到墓地去,在家中祭扫更为便捷。如果琉璃罐做得好看,还能当作艺术品摆设,不会惊吓到客人。但也有市民态度不明朗,白领黄先生表示,他个人能接受,但现在买墓的都是长辈,估计观念没那么新潮。“中国人一般还是会首选入土为安吧。”还有市民指出要视价格决定是否采用这种看似超前的方式。

对于生命晶石的出现,业内人士也各执一词。“遗体和骨灰的比例一般是5%,生命晶石能实现骨灰的减量,堪称是殡葬界的一场革命。以前有的市民会将骨灰放在家中,自己人倒没什么,客人可能会忌讳,现在做成艺术品一样,放在家中的概率变高了。对家属来说多了一重选择。逢年过节可以居家祭扫。但要推广下去恐怕还是会遇到各种瓶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坦言,首先是价格问题,烧一次的价格预计在一万八到两万元之间,有点小贵。其次是传统理念问题。

“我个人觉得生命晶石对上海有诸多好处,第一,市民骨灰安置的方式多样化了。其次,二次燃烧的过程也是无害化的过程。第三是能做到骨灰减量化。”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伊华认为生命晶石是否能成为主流有待观望。“至少最近几十年都未必会成为主流。毕竟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习俗沿袭的是墓葬文化。在祖先坟前祭扫是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方式。可能到了我们下一代这一模式可以改变。”伊华认为,在国外很早就发明骨灰变钻石的技术了,虽说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直到现在客户量仍可以忽略不计,尚未成为全球的主流。

伊华继而分析说,但作为一种殡葬改革,这种尝试是有益处的,毕竟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我曾和女儿探讨过,今后的年轻人都是国际公民,可能在全球各地生活,让他们这代人千里迢迢回国祭扫不太现实。女儿曾说过,等我和她爸爸百年后,会采用互联网祭扫的方式,将我们的微信平台作为云空间,想念我们的时候就看看微信照片。”

节地葬将提升至50%

市民政局副局长周静波表示,上海是我国高度城市化地区,人口高度密集,随着老龄化的深度发展,年死亡人口已超12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本市土地承载力的刚性制约下,迫切要求尽快改变土地依赖型的骨灰安置方式,大力减少有限的墓地资源的消耗,节约稀缺的土地资源。

“当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布置,我们正加紧制订"十三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周静波介绍说,多年来,本市殡葬界共同努力,积极开展骨灰新的安置方式的创新,获得了不小成效。

在推行海葬、树葬、花坛葬、壁葬、室内葬、地宫葬以及小型墓、超小型墓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定的调整葬式结构的任务,达到了70:28:2,传统墓穴葬式比“十一五”下降了10个百分点,采用花坛葬、壁葬及海葬等少占地、不占地葬式的总计达30%;即使是采用传统墓穴葬式的,也由原规定的占地1.5平米(单双穴)下降到平均为1平方米以下,占地0.6平米可安置4具骨灰的家庭葬式也研制成功。

“明年是"十三五"的开局年。我们将加大推广节地生态葬的力度,进一步推动葬式结构的调整,设想到"十三五"末达到40:50:10的水平,也就是说,平均40%的骨灰主要采用节地小型墓安置,50%的骨灰采用占地0.2平方以下的节地生态葬式,10%的骨灰采用海葬、撒葬等不占地生态葬式,以加快改变葬式结构与本市土地及生态承载力不相适应的状况。”周静波介绍说。

周静波还建议,各公墓要利用冬至、清明等重大民俗节日,在营销中率先推介节地生态葬式,大幅度提高节地生态葬式在葬式结构中的比重。“我们还要总结中小学组织志愿者队伍的经验,利用公墓开辟课外课堂,打破世俗偏见,移风易俗,传承中华优秀慎终追远传统文化。”

分享到: